河道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承载着供水、排涝、航运、景观等多重功能。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加剧,河道淤积疑问日益严重,不但作用水体自净能力,还可能引发洪涝灾害、破坏生态平衡。科学开展河道清淤差事,已成为当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课题。
河道淤积是泥沙、垃圾、水生植物等物质在河床不断沉积的结果。其成因复杂多样:自然要素如水土流失、暴雨冲刷会将大量泥沙带入河道;人为要素则包括工程建设弃土、农业面源污染、生活污水排放等。以长江为例,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量超过5亿吨,部分河段淤积厚度达数米。
淤积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:它会降低河道行洪能力,2020年南方洪灾中,多地因河道淤塞导致水位暴涨;淤积物中的污染物会持续释放,造成水质恶化;淤积还会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,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。研究表明,太湖流域因长期淤积,底泥中总氮含量超标12倍,严重威胁水体生态。
现代清淤工程已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体系。机械清淤是最经常见到的方式,包括挖泥船作业、长臂挖掘机施工等。苏州河治理中采纳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,日均清淤量达3000立方米,且对水体扰动小。对于狭窄河道,则适用小型清淤设备配合人工清理,如北京市在胡同水系整治中开发的模块化清淤装置。
生态清淤是近年来的技术打破,通过精确控制清淤深度(通常20-50厘米),保留有益底泥层。杭州西溪湿地采纳"干塘清淤+生态修复"模式,清淤后种植沉水植物,水体透明度提高80%。微生物修复、原位固化等新技术也在试验推广,如上海苏州河段实施的底泥固化技术,使重金属固化率超过95%。
成功的清淤工程需要科学的实施过程。前期需进行河床测绘、底泥检测等详细勘察,南京秦淮河治理前曾采集2000多个底泥样本进行分析。施工阶段要统筹考虑时序安排,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纳"分段围堰、轮替施工"方式,既不作用航运又保证进度。对于清淤物的处置,应遵循"资源化利用"原则,武汉东湖清淤工程将60万方淤泥经处置后用于园林绿化。
全经过监管同样根本:需建立水质监测系统(如在线浊度仪)、施工扬尘控制系统,并引入第三方评估。浙江省推行的"清淤一张图"数字化治理平台,实现了从规划到验收的全过程可视化监管。值得注意的是,清淤深度并非越深越好,过度清淤可能破坏河床结构,江苏太湖治理中就曾因清淤过深导致边坡坍塌事故。
清淤工程不能"一清了之",需要建立长效机制。北京市建立的"河长制"将清淤纳入日常管护,2022年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.2万吨。智能监测技术的实施也日益广泛,如深圳在重点河道布设的5G传感网络,可实时监测淤积状况。公众参与机制也不可或缺,成都府南河通过"市民河长"项目,组织志愿者定期巡查报告淤积点。
更宏观的视角下,清淤应该与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。黄河流域开展的"拦沙调水"工程,通过上游建坝拦沙减少下游淤积;海绵都市建设则从源头控制径流泥沙。国际阅历也值得借鉴,荷兰的"还地于河"打算、新加坡的"ABC水打算"都体现了系统工程思维,将清淤与防洪、生态、景观等多目标融合。
河道清淤既是技术活,更是民生工程。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,我们需要以更科学的理念、更精细的治理、更先进的技术,让每一条河流恢复畅通与生机。这需要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,需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,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。当清澈的河水重新流淌,我们收获的不但是安全的水环境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