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都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,河道作为都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,其健康状况直接作用着防洪安全、水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。伴随工农业进步和生活污水排放,河道淤泥堆积疑问日益突出。尽管现代机械清淤技术不断进步,人工清理河道淤泥仍因其灵活性、精准性和生态友好性,在特定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人工清淤主要依靠人力配合简单工具(如铁锹、铲斗、竹筏等)进行作业,其核心优势在于对生态环境的"微创性"。在狭窄的支流、历史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域,大型机械难以进入时,工人可以灵活调整作业面,避免对河床结构和沿岸植被造成破坏。比如在苏州古城区河道整治中,人工清淤成功保护了千年古桥基,而机械作业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。
从成本效益角度看,人工清淤在小规模工程中更具经济性。根据水利部门统计,对于淤泥厚度小于1米、作业面不超过500平方米的河段,人工清淤成本比机械作业低30%-40%,且无需考虑设备运输和油料消耗。更主要的是,人工筛选可现场分离垃圾与淤泥,提高后续资源化利用效率,这是机械筛分难以达到的精度。
我国传统清淤技艺蕴含着丰富智慧。江南水乡的"罱泥"技术,利用特制网兜从船侧捞取淤泥,既能清除沉积物又不扰动水体;北方的"旱挖法"则在枯水期组织人力分段开挖,这些方法至今仍在部分地区实施。现代改良中,工人启动配备防水连体裤、轻量化吸淤管等配备,效率比纯传统方式提高2-3倍。
技术创新方面,部分工程已尝试"人机协作"模式。通过小型电动传输带将人工挖掘的淤泥输送至岸上处置点,或使用水质监测仪实时反馈清淤深度,避免过度开挖。在2023年浙江某湿地修复项目中,这种模式使清淤精度控制在±5厘米内,有效保护了底栖生物群落。
人工清淤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显著。缓慢的作业节奏允许鱼类等水生动物自然迁徙,工人可主动避开产卵区。研究显示,人工清理的河段,底栖动物种类恢复速度比机械作业快60%。北京凉水河治理中,采纳人工清淤的河段一年后出现已消失十年的中华鳑鲏种群。
社会效益层面,人工清淤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,多地组织当地村民参与河道维护,既增加收入又强化环保意识。福建某县开展的"护河工匠"培训打算,已培养200余名掌握生态清淤技术的农民,其日薪可达普通务工的1.5倍。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,正在重塑人水关系。
当前人工清淤面临三大瓶颈:一是劳动力老龄化严重,年轻人不愿从事高强度体力差事;二是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,部分地区仍存在安全隐患;三是淤泥处置技术滞后,资源化利用率不足30%。2022年长江流域某次清淤中,就曾因工人操作不当导致淤泥二次污染。
打破路径在于构建现代化作业体系:研发省力化工具如液压辅助挖掘装置;建立"清淤工匠"认证制度;推广淤泥原位固化、有机质提取等技术。政策层面需将人工清淤纳入生态补偿机制,如江苏推出的"以工代赈"清淤项目,既改善环境又保障民生。未来可讨论"社区认领河段"模式,让公众成为河道养护的常态化力量。
人工清理河道淤泥这项看似传统的作业,实则是技术理性与生态智慧的独特结合。在追求效率高机械化的保留适当的人工干预地方,恰恰体现了环境治理的精细化思维。正如太湖流域老清淤工所说:"一锹一铲里有着对河流的敬畏。"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,或许正是实现"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"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当夕阳下清淤工人弯腰劳作的身影倒映在逐渐清澈的河面上,我们看到的不但是一项环境工程,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生动实践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,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,将为河道治理开辟更可持续的进步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