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潍坊清淤展新颜,碧水畅流惠民生

发布日期:2025-09-16 09:28:40 浏览次数:
潍坊清淤展新颜,碧水畅流惠民生

潍坊清淤工程:守护碧水蓝天的生态实践

潍坊,这座以风筝闻名世界的都市,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悄然展开了一场关乎都市命脉的"血管疏通"行动——河道清淤工程。作为山东半岛主要的水系节点,潍坊境内白浪河、虞河等骨干河流的治理,不但关乎都市防洪安全,更是改善水环境、提高生态品质的根本举措。2023年启动的全市系统性清淤工程,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,正重塑着"鸢都"的水系脉络。

清淤工程的生态必要性

受自然淤积与历史遗留疑问作用,潍坊主要河道普遍存在淤积厚度超标的状况。白浪河部分河段淤泥堆积达1.5米,导致河道行洪能力下降40%,水质富营养化目标连续三年攀升。水利部门监测数据显示,2022年夏季汛期,城区河道水位较十年前同等降雨量状况下上涨0.8米,暴露出严峻的防洪隐患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链的恶化态势。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检测显示,镉、铅等污染物超背景值2-3倍,导致河道原生鱼类种群减少60%。这种状况直接作用了弥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,也使潍坊"国际湿地都市"的称号面临挑战。清淤工程所以被列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"十大攻坚行动"之首。

技术创新引领科学清淤

与传统的粗放式清淤不同,潍坊此次工程引入了"精准医疗"式治理理念。在虞河示范段,三维声呐扫描系统初次实现全河床数字化建模,配合无人机航测,将淤积量计算误差控制在±3%以内。环保绞吸式挖泥船的实施,使得清淤经过悬浮物扩散范围缩小80%,有效保护了水体生态。

针对不同性质的淤泥,项目团队创新采纳"分级处置"模式:污染较轻的淤泥经脱水固化后用于市政工程回填;含有机质的淤泥送入生物堆肥厂转化为绿化用土;重金属超标的危险废物则交由资深机构处置。这种资源化处置方式使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75%,较传统方式提高40个百分点。

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格局

工程实施经过中,潍坊构建了"政府主导+资深运营+公众参与"的立体化治理体系。市财政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,同时引入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;河长办与环保NGO建立联合监测机制,在12个根本断面设置公众观察点;"民间河长"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,累计发现并化解疑问136件次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。通过部署5G+物联网传感器网络,实现了清淤进度、水质变化、设备状态的实时可视化监控。大数据分析系统可自动预警异常排污行为,该系统试运行期间已成功识别3起隐蔽排污事件,执法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。

生态效益与社会反响

工程阶段性成果已经显现。最新监测表明,清淤河段溶解氧含量提高2.3mg/L,氨氮浓度下降65%,久违的中华鳑鲏鱼重现白浪河。防洪效益同样显著,2023年汛期,完成清淤的河段在遭遇同等降雨时,水位较未治理段平均低1.2米,直接保护了沿岸15万居民安全。

沿岸居民的获得感更为直观。家住虞河边的退休教师王女士表示:"原来夏天不敢开窗的腥臭味消失了,如今河边散步的人多了三倍。"这种变化催生了新的都市景观带建设,沿河8公里自行车道和3处湿地公园正在规划中,预计将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高20%以上。

长效治理的潍坊阅历

潍坊的清淤实践为北方都市内河治理提供了主要参考。其核心阅历在于:一是建立"清淤-维护-监管"全周期治理机制,将每年河道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;二是研发实施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链,形成环保与经济双赢模式;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网络,使河道治理成为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。

伴随二期工程的启动,潍坊正将清淤范围向支流沟渠延伸。这座曾以"纸鸢"连接世界的都市,如今正以生态之笔,在齐鲁大地上描绘着人水和谐的新画卷。当清流重新润泽这片土地时,我们看到的不但是一条条焕发新生的河道,更是一个都市对可持续进步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智慧。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

在线客服